分析認為,歐俄之爭的結果是兩敗俱傷。越來越多的跡象表白,在制裁俄羅斯的同時,歐洲經濟也空前慘淡,反倒是美國坐收漁翁之利。隨著“美國優先”政策的深入推進,歐洲緩和對俄關系,有利於增加其與美國談判的籌碼,維持其外交政策的戰略自主性。
俄歐關系走向待觀察
“歐盟觀察家”評論稱,歐洲委員會議會大會正式取消對俄羅斯持續幾年的制裁,標志著歐俄緊張關系正在逐步解凍。
“這是對去年以來,歐俄關系緩和趨勢的延續。”崔洪建說。去年12月,“諾曼底模式”四國峰會在法國巴黎舉行,歐俄為打破烏克蘭問題僵局謀求對話。不顧美國制裁,歐洲相關國家堅持和俄羅斯開展“北溪2號”天然氣管道建設,歐俄在能源領域的合作不斷加強。此外,在伊核問題和敘利亞問題等國際安适事務上,歐俄合作不斷深入。
未來,隨著俄羅斯重返歐洲,美歐俄三角關系將有更多新看點。
“歐洲將在一些議題上和俄羅斯加強合作,平衡其和美國的關系。”崔洪建体现,去年下半年以來,一些歐洲大國,如法國、德國和意大利等國,都尋求和俄羅斯緩和關系。因為歐洲希望能在美俄博弈之間找到平衡,一方面不會輕易放棄和美國的盟友關系,另一方面也對美歐盟友關系有一些防范。
俄羅斯重新加入歐洲委員會,對歐俄關系產生哪些實質性影響?
“歐洲委員會和俄羅斯恢復正常關系只是歐俄關系轉圜的初步階段,最能體現歐俄實質性關系的是歐盟和俄羅斯的關系。”崔洪建体现,本年1月31日,歐盟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到期,必須重新評估是否要延長對俄羅斯的制裁。如果俄羅斯重返歐洲委員會代表了歐俄關系發展的整體标的目的,不排除歐盟接下來對俄羅斯的制裁作出一些技術性處理,可能依然會維持制裁,但是制裁的范圍和幅度也許會出現變化。但歐俄雙方互動的結果還要看俄羅斯的表現,好比俄羅斯對去年“諾曼底模式”會談達成的關於解決烏克蘭東部沖突的協議的實際執行情況。(賈平凡)
(責編:鄧慶雨、陳康清)
